免費
2016年[設計教育再設計]第五屆國際會議基礎設計分論壇,該論壇從設計類課程本身的設計出發,與嘉賓共同探討如何實現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革及其理論體系和可行的教學方法。
在本段演講中,來自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林茵茵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主題為“設計和實施可持續課程,設計基礎課程在香港的案例研究”的演講,展示了香港教育改革新體驗下對建設課程框架的信息,她建立的設計基礎和TMA的方法和挑戰,被認為是畢業生在香港學習設計籌備至關重要的階段。
重點獲益
· 通過案例了解香港設計基礎課程研究現狀
· 了解香港教育改革新體驗下建設課程框架
· 了解TMA方法和挑戰對設計畢業生的影響
圖文實錄:
大家好,我的普通話不好,我就講英文了。感謝江南大學邀請我參加此次的會議,和大家分享我過去的實踐和經驗。這是我自己的經驗,我們討論的項目是以香港的案例研究來研究設計與實施可持續性課程,我是來自于香港科技學院HDI,這是2007年建立的,2010年正式教學,我們現在有七千名全職的學生,有差不多五百名的教職員工,事實上這個校園看上去非常美。
我們是香港最大的一個大學之一,那么我們為創業產業培養儲備人才,我們是非常具有全球化視野的大學,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全球一流的基礎設計學教育大學,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什么叫做“設計基礎”。
這是我們在設計學院的開學照片,我們的課程開幕的照片,其實我在這個照片里。所謂的基礎項目對我們來說,它是一個初期的項目,旨在給予本科的學位,為學生今后更為深入地創意方面的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雖然說我們的學習是更為通識的,而不是專業的課程,我們希望基礎學科將會是覆蓋多方面的基礎學科的學習,能夠為未來進入更高層級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這其實和清華大學美學院的基礎課程是非常相似的。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項目和課程設計的基石。在2005年拜訪了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來研究相關的課程,我們主要還是關注基礎學科的學習和學術機構,我是當時的代表團一員,我們的確去了很多不同的國家,也學到了很多的經驗和知識。那么當時香港大學還做了一個深入的課程設計的調查,調查了內部和外部的利益相關者,還做了調查小組的訪問。
在2007年的時候,我們開始了課程設置開發小組CDT,也是邀請了全球知名的學術專家來參與其中,在這一年我們也有大量的論壇和研討會,第一個最大的研討會有超過三百人的參加,我們也在同年起草了課程相關的模式,你可能會覺得三百人很多,但是在香港,三百人真的不少了。我是當時被指任為CDT的領導,這個挑戰非常大,這也是我們第一次有這樣的大的、跨專業領域的項目。
這是我們的外部專家,我們非常榮幸能夠請到王明(音譯)教授,我想你們都對他很熟悉,還有來自于日本的教授,還有來自于英國馬丁學院,他是來自于美國的,還有兩個來自于香港的設計同事,一個是我的同事,還有一個是唐明麗(音譯),是來自于溝通交流中心的,他們是我們的成員。我們組織也是有很好的組織,而且我們發現我們的項目也是互相分享經驗的,因為分享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能夠互相促成更好的行動。
現在我們再看一下,我們的戰略,還有我們的困難。我們現在在設計這個基礎的項目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現有的學科和管理結構,這些挑戰是包括,我們有超過三十個HD的設計課程,是在VC和數字媒體和產品和內裝以及時尚影像的設計,第二個是這些課程是由五個部門進行的,不僅僅是由我們部門,而且有五個部門進行,那個時候沒有基礎教育的課程專門部門,就是說我們的同事是來自于不同的部門,在這樣的結構下很難管理我們的教育質量以及資源。
所以你們都是設計的人員,你也知道,這是非常困難的一個階段。要管理這么大的部門,這么多的人,而且他們是來自于四個學院、校區,所以管理起來更難。所以我們要進行教學基礎教育的研究中,設計的部門是在2000年開始了基礎研究。2003年的時候我就被派為這個項目的領導者。我們后來招募了七百多個學生,他們是由政府出資的,有六百個學生是自費學習的,這些學生的數量其實已經對我們來說非常多了。我們還要開發一個共同的課程框架,從而能夠滿足香港的愿景以及我們給自己定下的任務,而且我們需要能夠滿足未來對于人員的需求,而且我們要考慮,我們需要能夠支持設計方面的研究。在這里可能沒有什么圖片,等一會我們有更多的圖片給大家展示。
我們要培養這么一個國際視野,同時有文化敏感度的團隊,我們需要有非常適當的內生的描述,對于類似的項目我們會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我們的團隊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我們的數據研究、數據學習,我們并沒有給大家很多的數據,首先就是我們這里的課程數量,對于基礎教育,我們的學生是有658名,而且在總的學生量大概是接近五千名,但是在這里,我們大概有七百名學生是基礎的教育。這是另外一個非常大的項目,我們這里也是有現有的模式里面非常大的數據。
在研究里面,我們其中有一些模塊,你在這里可以看到大概有七十幾個模型是分布在不同的課程里面,也就是說這個結構是類似的,但是名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有73個不同的模型在這個結構里面,我們覺得必須要做得更簡單一點,重新進行精簡,有些看起來比較類似,如果說有些類似度已經達到80%,我們就放到同一個里面。在資源里面,我們還要考慮質量。
我們同時還要響應一下邱教授講到的,因為我們的基礎教育不僅僅是關注在后面開始幾年的學習,還要關注到學生一生的職業生涯的思維模式。這些數據將會幫助我們提高這個效果,而且對于我們的成員也是有好處的。
我們項目的驗證,這是我們整個的團隊,其中還有一個小組,在中間是我們的基礎教育的學生成果。香港DI的新項目,我們的委員會包括了本地和國外的專業委員來評估這些學生的作品,同時也是定義了原則來評估學生。當然這個項目非常大,所以在這里是非常繁瑣的,而且我們需要有很多人的共同協調來評估這些學生的作業。
這是另外一個作業,我們邀請大家看一下,這里有一個小的迷你展覽,其中還包括我們的文件等等編制成冊。這些是我的學生,這是他們做的色彩練習,所以他們穿的衣服也是五彩繽紛的,從而可以讓大家覺得很美。這里我們為了表示在執行這個課程,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個圖是展示了之前的學科結構和現在的不同,我們稱之為3+2+3,這是從1978年到2008年,老的學科結構。現在是2009年開始的是3+3+4,這是和你們非常類似的。其中還包括高中以及高等教育到大學,3+3+4,這是包括了香港的大學,是由香港政府出資的。從2009年政府指示給兩年的高等學習或者是四年的學制學習提供資金。
所以我們發現,兩年的高等教育是資助的,大家可以看到入學是從高中開始的,這是一個三年的政府出資的項目。它是從國外的大學,包括國內的,這些學生可以由本地的大學收錄,可以先從第一年、第二年進行,從資質來進行決定。
現在再講一下設計基本教育,這些是包括所有的一年級學生,這是一個必修課。這里我們有十個模塊,不是很多,十個。在第一年的基礎學習,紫色這塊高量了,這里包括像一個創造性的思考、審美、文化學習等等。這是在2009年的時候,像邱剛剛提到的,我們的結構也是比較類似的,也是把它進行了整合。這也是由香港政府進行出資的,對于設計的學生在培訓的委員會旗下進行管理的,而且我們也獲得了資金設計課程,大家知道這是一個共同的模塊,這些是需要參加很多論壇等等的,所以我們也要選擇到底要不要花這個錢參加論壇。
這是我們的十個模塊,我詳細介紹一下。首先,AS是審美,也就是說我們其中會考慮培養學生的審美和符號學的能力,我們也會使用這些材料讓學生設計這些東西,這是我的好朋友張老師做的。第二個,非常創造性的思考,這個創造性的思考是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而且要學習不同的方法。為了能夠讓他們有更好的創意思維,我們要讓學生有不同的方法進行。
文化的學習,我們需要能夠展示區別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及時大家都是中國人,我們生活的環境不一樣,所以文化也有不同。這是由計算機輔助的設計,這也是由一年級的學生進行的。還有繪圖以及視覺化,這不是給大家細節,只是給大家概念我們的工作坊是怎么做的。還有我們進行設計實踐,讓他們選擇不同的材料,你可以看到這些材料是不同的。
基礎的項目,學生有能力能夠學習,他們要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想要做更多的關于視覺或者是模型等等,都可以,所以學生是有自己的選擇進行的。我們讓學生能夠有靈活性,讓他們能夠了解自己是誰,你是誰等等。
現在我們有另外一個介紹,這是我們的兩年課程,從2012年開始的。這里我們有三個模塊,之前三年的高等教育有十個模塊,這里只有三個模塊,有一個是創造性的思維、文化學習、審美以及符號學,為什么留在這里?因為政府出資的原因,所以還要放在這里。對于新的HD項目課程,香港的學生都必須要學習這些模塊,我們有五個學期,對每個學期我們其中都有核心的課程。所以第一年都是基礎學習的學生,他們有六個班。
現在我們再講一下我們的項目關注點,兩年的,在這里我們講一下它的不同點,這是一個三年變成兩年的項目,這里我們有一些新的選擇。其中是包括一些技術以及高等教育的學院,等一下可以讓大家看一下這些細節,可能在這里看不到。這里我們從2012年開始,香港的政府出資資助了一些項目,其中包括像廣告和時尚產品設計,還有文化、景觀設計、管理等等,還有景觀建筑,你可以看到我們現在花了很多錢在高等教育上,包括建筑類。
這個項目,你可以看到它關注的領域,這是我們2010年的計劃,它為我們所有的學生提供設計的體驗,當然是關注于我們的專業領域,同時也提供在視覺和藝術方面的各種課程。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香港創意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多,這個新部門我是領導。
接下來看一下我們專業的核心課程,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我們對于每個課程都會有一個戰略的設計。核心的課程關鍵是創意的思維、應用的使用、思維重新發現。我們同時也有自己的研究部門,之后可以看到我們的書。我們相信教育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創意模型是囊括了社會創新和對于(雙轉石)模型的預測,也就是說有三個EM開頭,預測、擁抱和附能。
同時這個領域我們也有應用的研究,我們也認為了解和贊同文化的異同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盡可能地使用文化作為設計的靈感來源,對于美學與符號學來說,我們希望能夠真正地創立和培育一種審美與符號的文化。在接下來的圖片中將會為大家介紹我們的學生是如何在核心課程的設置領導下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激發其自身的創意,而不是說老師逼著學生做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情,這些就是我們學生的成果。這是非常創意的一些思維。
同時我們也會研究不同材質的使用,還有我們有一些課程是從始慣終的,嘗試不同的材料。這邊展示的并不多,你可以去我們的官方網站看我們的學生作品。學習活動,我們主要的學習活動是非常多樣化的,而且是希望能夠為我們的學生提供機會,能夠和客座教授、客座學者進行合作,和我們常駐的藝術家合作,和藝術家能夠做一些合作的項目,盡可能多拜訪博物館、美術館、畫廊參展,并且做一些有趣的工作坊。
這是我們做的一個項目,是美學與符號學課程的項目,這是繪畫課程。我們有來自于加拿大的,有來于與國外的,也有來自于本地的藝術家合作,這是一位國際藝術家。這是我們非常有趣的現代藝術家,和我們的學生有一起的合作,這是我們在比利時的項目,可持續性。這是我們和著名品牌做的合作項目,我們還有藝術演出,有很多非常有趣的講座,和參與當地的比賽,還有文化之旅和學生交流活動,我們有來自于日本、大陸、意大利和世界各地的學生。
接下來和大家聊一下應用研究,我剛剛所說的研究并不意味著你要在入學很久之后才開始,甚至一年級也可以做很有趣的研究,這是我們設計基礎學部門的第一次做的應用研究。你知道香港的房子都非常小,這是去研究在一個香港小廚房里面所需要的家具,這是我們來自于維多利亞技術學院的教授。這是日本教授所帶領的在日本的,并且延伸到全世界的應用研究。這是社會創新帶來可持續性機構,我們和它們做的研究項目,這個主要是研究社會創新的框架下如何進行藝術的創作。
我們當時還有一個獲得資金贊助的研究項目,這也是政府資助的一個項目,是希望能夠改善香港的行為模式,使香港的行為模式能夠具有更多的低碳、可持續性,這是包括了一整天的公開論壇,兩個半天的大師班,這兩個半天的大師班是針對學生的。
還有一個應用研究,我當時是首席研究者,我們為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最終應用研究報告。我也想為大家多介紹一下我們所做的應用研究,其實我們還是出了一本書《新知道》,這本書如果你們有需要,我們可以給你們學校寄一本,這本書是說,以通感進行設計。我們的教授經驗使我們能夠使用這本書總結新研究下所做的活動。像中國很多的教育,我們在中國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對于我們香港設計學院來說,我們做的研究完全是出自自己的興趣,我們非常喜歡我們的工作。我們一直說,你要愛你的學生,你要外你的教學。
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的障礙和解決方面,當然會有一些挑戰和障礙,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的課程的設置。對于師資的投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也需要老師花非常大的時間。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對于創意行業的需求是不是能夠作出及時的回饋?我們怎么樣把教授的模式真正適應市場的需求?市場一直在變化,產業也一直在變化,這是很正常的。
第三點,我們的教學方式是如何能夠很好地跟上新課程設置和教授的核心活動。可信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能夠負到這個責任,我們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和資源的投入去做質量方面的評估和審視。
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師資團隊,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有十四個講師,兩個高級講師,因為我們是技術學科,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為了能夠覆蓋需求,師資的負擔非常大,我們對于師資的背景要求非常高。我們的教職員工的發展。
這是我們設計周的活動,我們也有向泰國等等這些可持續會議和日本的國際會議上做演說,我們非常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國際會議。我們也經常受邀參考工作坊,這是我的同事,我們也做了很多文化合作活動,這是廣東的活動。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為大家介紹的內容。
三十分鐘,我很守時。
目標聽眾
· 設計師和設計教育者
· 產品經理及用研人員
· 管理者、創業者及投資者
· 設計愛好者和學生
關于[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
該會議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主辦,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無錫市工業設計協會承辦。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IXDC)等13家單位協辦。共五屆。
· 2012年:“范疇、方法、價值觀”針對設計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反思了設計學學科研究對象、實踐方法和判斷準則的定位問題;
· 2013年:“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更多地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設計思維在包括健康、服務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等諸多新興領域的應用拓展,以及設計咨詢服務自身的轉型升級問題;
· 2014年:“哲學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哲學方法在理解設計領域復雜現象中可以發揮的抽象和理論構建作用。
· 2015年:“新現象基礎:體驗、策略、健康”圍繞企業用戶體驗、戰略策略、健康醫療等新興共同話題或實踐領域,用經驗分享和學術抽象兩種手段和現象學的方法,在探討設計實踐和設計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時,嘗試將現象學的方法運用到實踐升級和教育轉型當中。
· 2016年:“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也是把會議從“設計教育”引向另一個主題的承上啟下之作。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前身為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和全國最早成立設計藝術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主要發源地、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示范學院。
經過長期實踐積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與平實求是的學風,注重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追蹤設計學科的國際前沿動態,注重跨學科的跨文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建構起“交叉、融合”為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的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多個相關設計專業領域為支撐、鮮明特色的“大設計”教學和研究格局。培養了大批優秀設計人才和技術與學術骨干,為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